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开放指数”呈下滑趋势。在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国际背景下,气候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贸易竞争的关键领域,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通过构建以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希望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盟2020年3月发布的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EAP)以及2023年10月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除CBAM之外,欧盟拟对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设置碳足迹准入门槛,如欧盟推出的《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强制要求动力电池、工业电池产品提供碳足迹认证报告,意图从电池碳足迹标准上构筑绿色贸易壁垒,进而主导全球电池管理体系的话语权。以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对全球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破解绿色贸易壁垒,刻不容缓。
相对于传统绿色贸易壁垒而言,以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传统绿色贸易壁垒主要依托于环境法规、技术标准和检验检疫等政策工具,其影响通常局限于环保领域的特定产品。而以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设计,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为基础,涉及所有产生碳排放的行业,因此对全球贸易的影响也更广泛和深远。
为有效应对新型绿色贸易壁垒,除了加快绿色能源转型外,构建中国特色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实现国际互联互通互认,势在必行、意义重大。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
加快出台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是做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一个任务。按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产品碳足迹国际通用核算方法和标准的本地化工作。我国应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性地构建符合国际规则且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今年10月和11月相继印发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和《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对加快完善我国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规则标准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加强我国产品碳因子数据库建设是做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产品碳足迹的核算需要采集从企业端一直延伸到上游供应链的数据,高质量、可信赖的数据是保证碳足迹核算结果可靠的前提。产品碳足迹的核算需要结合企业实景数据和背景数据。实景数据,一般由企业自己提供,而对于无法追溯以及追溯极其困难的数据,能够正常的使用具有行业和区域代表性的背景数据。数据质量越高,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强。应充分的发挥我国制的优势,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建立多方参与、开放共享且真实反映我国真实的情况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加强国际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连通互认是做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涉及国民经济各大行业,因子数据库的建设须有较高的行业覆盖范围,再加上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不一样的地区工艺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我国本土因子数据库的建设任务尤为艰巨。加快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既要立足本土实际,也要在国际通行规则基础上加强国际对话与交流,针对我国具有优势的领域,引领和重新定义国际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保障我国贸易安全。同时,通过积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互信,实现碳足迹核算方法体系、碳核算工具的互通互认。
加强产品碳足迹服务能力建设是做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碳排放认证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标准认证体系。二是建设产品碳足迹信息公开披露平台,积极培育产品碳足迹监测、核算、评价、核查、认证等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三是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及推广应用机制,将产品碳足迹要求纳入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评价体系,鼓励企业主动将碳足迹纳入供应链管理,并带动供应商上下游协同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产业链协同降碳。同时,部署并积极建设产品碳足迹国家级创新平台,建立国家级技术机构和专家队伍,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全方面提升碳足迹从业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既是破解新型绿色贸易壁垒、保障我国外贸安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方式与手段,意义深远。
有鉴于此,2025开年以来,各家安全公司严阵以待,纷纷探索新路径、新范式,以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为国产大模型保驾护航。
伴随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级,慢慢的变多的AI创作工具入驻各大网络站点平台,人工智能正融入内容创作生产的方方面面。
想要真正让AI给网络内容生态带来积极影响,网络站点平台、政府机构、媒体、公众必须加强协同,构建“法律—技术—伦理—行业”的四维治理框架。
专家表示,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
雷圣宾介绍,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在自旋电子器件、量子计算、光学器件、材料科学等领域实现超越传统碳材料的独特功能。
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途上,需要汇聚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基础研究注入更加丰沛的“源头活水”。
27日,记者从广州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高校科学家合作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的“祝融号”着陆区,其地下10—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
2月27日15时08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北京大学常林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发出世界首款光子时钟芯片,可将芯片上的时间调控速度提升100倍。
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国际电工委员会近日正式对外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国际数据库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TPC)近日宣布,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以远超原纪录的性能,登顶TPC—C基准测试排行榜,以每分钟20.55亿笔交易和单位成本0.8块钱的成绩,刷新该榜单性能和性价比两项世界纪录。
当物质处于地球上最低温度、最高压力等极端条件下,也许会出现怎样的“超能力”?物态调控是物理学研究造福人类社会的重要方法,科学家对于物理世界极限的探寻从未停止。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员团队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成功研发出新型防沙材料,为循环利用退役风机叶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24小时解答疑难问题,为研究人员查找资料……“DeepSeek+高校”的智慧教学研究场景正在北京部分高校实现。AI浪潮已至,智慧校园是大势所趋,但AI与教育的融合仍有赖于师生素养提升、技术适应性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完善。
根据美国航天局最新测算结果,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撞击概率已降至0.004%。美航天局表示,小行星“2024 YR4”不再对地球构成重大威胁,它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来测试行星防御科研和预警流程。
26日,全国顶级规模、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青海省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在青海格尔木开工。
为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财政部办公厅、工业与信息化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2025年计划支持75个试点县改善充电基础设施。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利用我国自主研发设备,成功钻穿545米厚的冰层及冰岩夹层,获取了连续冰芯样品和基岩样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冰盖末端,是东南极冰盖的溢流区之一。
青藏高原高山特有物种是什么问题造成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ECO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汪涛研究员联合瑞士巴塞尔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