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3月27日,记者走进经开区部分工业公司,实地探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手段、新技术、新领域。
3月27日,徐州马龙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内,数字看板上,生产任务信息、销售订单信息、订单完成进度等数字模块正在滚动播出。
看似“大粗笨”的设备制造车间,链上“数字化”的精细管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一季度订单同比增长约30%,全年预计可实现产值2亿元。”马龙节能环保董事长马龙华和记者说,公司生产的各类球磨机、污泥烘干机系列,筒体最大直径可达5米,重达上吨,工序之间的交接主要依赖人工,不进行数字化改造前,交接过程甚至会长达半天或一天,数字化改造后,每道工序的交接时间缩短到了两三个小时,且都会录入数字系统,在哪一个工序停留了多久“一目了然”,精准管控也带来了生产效率、良品入库率大幅提升。
作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马龙节能环保基本的产品有各类管磨机、烘干机,回转窑,环保炉等设备,主要销往国内各省市,并出口亚洲,非洲等国家。
产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年,经开区将全方面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力争全年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国家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2家、智能车间5家。
3月6日,新晋“全球第一吊”——徐工XCA4000轮式起重机在全球最大的起重机5G智能园区成功交付,这是徐工集团第七次打破由自己创造的全球最大吨级、吊装能力最强的轮式起重机研发制造纪录。3月22日,徐工XCA4000首战告捷,在河北衡水顺利完成单机容量6.25MW的风机安装。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依托“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也离不开“从1到10”的迭代性创新。
作为全市“一号产业”的链主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徐工集团坚持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锚定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珠峰登顶”战略,自主研制了“世界第一吊”2600吨全地面起重机、“神州第一挖”700吨液压挖掘机、1.5万吨米全球最大塔机、全球最大440吨矿卡等一系列领先全球的首台套重大装备。2023年,徐工集团16个主机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位,代表中国工程机械稳居全球第一阵营。
聚焦改革创新,打造创新协同“新引擎”。今年,徐工集团还将积极构建以徐州为核心,以德国、巴西等海外研发中心为协同的全球化研发格局,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高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创新中心,持续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持续突破一批具有创新性、标志性的重大技术装备和“卡脖子”高端核心零部件,着力解决在基础材料、技术工艺等领域的短板弱项,深度参与全球行业标准制定,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带动“一号产业”提档升级,奋力向世界级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
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主力,今年,经开区将持续提升公司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强与大院大所的产学研合作,全程护航企业开发新产品、衍生新产线,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燃料电池行业作为氢能产业的重要组成,有着广阔的蓝海市场。”3月27日,徐州华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忙碌,公司董事长孙再洪介绍说,经过多年潜心技术攻坚,华清能源正逐步打开市场,今年在手最大订单已超过5000万元,另有制氢项目正在紧密洽谈中,作为国内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先行者,华清能源紧密牵手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目前,已实现多项核心技术突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专利近百项。
在天通新材料基地,凯巨科技已实现量产的铌酸锂大尺寸晶片是光通信领域关键原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凯成科技的蓝宝石晶片,主要使用在于智能穿戴、医疗美容、工业光学三大领域,前景广阔。
当前,未来产业的发展慢慢的变成了国际竞争的焦点。今年年初,根据全省部署,徐州市科学择定徐州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培育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5”即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AI5个成长型产业;“X”即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若干前沿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5”即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AI5个成长型产业;
“X”即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若干前沿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根据全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将重点支持徐州经开区等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促进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应用全链条发展,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业培育链路,创新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